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艺术展览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艺术展览>
遇上红螺(第三季)——“文人气度 名家风流”中国画作品展之张东林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2-04-09 22:31   浏览:98次

 

遇上红螺(第三季)——

 

“文人气度 名家风流”中国画作品展

 

序/李海浪

 

         秋季,是北京最好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迎来了“遇上红螺”第三季,我喜欢“三”这个数字,“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如果说前两季是在探索,在磨合,那么第三季可以说是渐渐地在成熟了。

 

         想想“遇上红螺”这个主题的诞生,依然会感慨,“遇上”,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我总会想起“兰亭雅集”和竹林七贤,总会去想象他们饮酒品茶、赏花听琴、吟诗作对、挥毫泼墨、品评丹青的场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他们“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于今天在繁忙喧嚣中的我们来说,这是奢侈的,那么能“遇上”,能志气相投,能把酒畅谈,便尤其显得珍贵了,这也是我们去做“遇上红螺”的初衷。

 

         而同时,“遇上红螺”系列展也是一个让艺术走进乡村,振兴乡村,有着特殊意义的展览。我们由衷地感谢前两季艺术家的支持和奉献。

 

        这一季,我们迎来了崔俊恒 、方本幼 、赵青仲、唐文国 、张东林、高强 (按年龄排序)六位画家,我的搭档建辉兄最初提议把方本幼先生和唐文国先生放在一期,我拍手称快,他们都是对艺术十分执着而纯粹的艺术家,又都是性情中人,说起性情中人,我立刻地想起赵青仲先生,他是个特别忙也特别爽快的画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的邀请。

 

        我们开玩笑说这一季酒都要多喝六倍。知己难寻,我们从来都知道,遇上了,便值得一醉方休。展览同时得到了崔俊恒、张东林、高强三位先生的支持,让我们对“遇上红螺”第三季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这一季的作品,风格真是各不相同。

 

       崔俊恒先生的作品十分俊逸,他以洒脱的笔墨,灵动的线条,流畅而生动的画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画面与笔墨的驾驭能力,心中有画,有意,有情,故而喷涌而出,笔随心走,变化自如,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方本幼先生或水墨或青绿,都将江南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是无声诗”,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画家的灵气、诗意和深邃的思想,笔墨所到之处,皆真情流露。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恰到好处的掌控,含蓄、静谧、幽远的意境,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赵青仲先生笔墨功底深厚,有力的线条,厚重的质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将山之深厚有力,水之包容无限呈现在观者眼前,其“雪景”“长城”“红房子”系列作品,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自我的特色,尤其是“红房子”系列的探索,可谓是收获了一众粉丝。

 

        而唐文国先生本是画人物,应我们的要求,此次展览作品全是山水,他对待艺术就像一场朝圣,严谨、虔诚、一丝不苟,其人物作品厚重、朴素、深刻,而其山水又呈现了他诗意、浪漫、天真的一面,有“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所带来的“畅神”之感。

 

        张东林先生的“密林山水”成为了他独一无二的标签,他是一个勤奋努力的画家,一直在不断地写生、创作,不断地追寻艺术的真谛。他的密林山水,跟其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系,而他记忆中的很多山林,儿时的场景,已消失殆尽,只能在绘画的世界里去重现了。

 

        高强先生笔下的花鸟,含蓄、内敛,雅致舒适,不争不抢,既有文人的格调,又有生活的意味,在喧嚣的当下,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宁静、悠远、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可以体会到万物的生命和温度,同时,富有人文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感知。

 

        当他们“遇上红螺”,我想定会为这个秋季的怀山柔水带来更多色彩、趣味,以及艺术的光芒,让红螺书院再次呈现文人气度、名家风流。

 

        “遇上红螺”第三季,是一个小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游于艺,志于道”,仍然是我们的初衷,而将艺术融入乡村,以每个艺术家的智慧和力量来改变乡村,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心愿。

 

主办单位:红螺书院

 

承办单位:点滴艺术平台  纳贤文化

 

协办单位:楠溪书院  中和书院

 

展览地点:红螺书院

 

顾问:郭正英、周建朋

 

策划:李建辉

 

学术主持:李海浪

 

媒体统筹:乙朵

 

总编导:杨巧铃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4~9月30日

 

座 谈 会:2021年9月15日 下午15:00

 

【画家简介及作品赏析】

 

        张东林,河南省郸城人,定居北京,从事中国画研究和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研班特聘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艺委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军美展、北京国际双年展、国际造型艺术展、法国卢浮宫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江苏美术馆、中央党校、中央电视台、荣宝斋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洛阳美术馆、高剑父纪念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细密中求精神—张东林密体山水画

 

文/邵大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张东林在2007年“百家金陵画展”中以《泛区故道》获得金奖,2012年国画作品《即将失去的绿茵》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尚志县传说》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军美展。这充分说明,他的细密山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画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张东林  房山冬韵

 

张东林  春林岚光

 

        细密山水又称作工笔山水,和言简意赅的写意山水除了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外,在画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细密山水更加强调创作的程序与步骤,追求一丝不苟、巧密精细的风格。

 

        传统山水画,不论是写意型还是细密体,其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临摹和写生积累经验,为创作做准备。初学山水画,临摹非常重要。在临摹过程中,掌握前人总结的一套程式化语言。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类似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带有强烈的符号色彩和有严格的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语言承传着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有它自身无可替代的美感。但是,由于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距离遥远,往往使年轻人产生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生疏感。如果没有一定阅历或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学习传统绘画经过了临摹阶段,掌握了前人的方法之后,必须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描写真山水的过程中,加深对古代典范作品的理解,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艺术语言。

 

张东林  房山人家

 

张东林  故园

 

        从张东林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见那些传统的、程式化的技巧对他的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写生的画家。不过,事实上他很尊重传统和很注意向古人学习,只是他善于消化古人的经验,承继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流入表面技巧的模仿。在《泛区故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于表现层林叠嶂的山野中那些千姿百态的树木,然而从树干的刻画到树梢的描绘,没有运用传统山水的方法,反而处处能看到他新鲜、细致的写生状态。同样,在后来的《密林行旅图》《豫东二月》等大幅山水里,树木形态各异,有在风霜中伸展着坚挺的枝桠,有在春风里摇曳摆动的树梢……这些树不曾在《芥子园画谱》里有过范本,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里见过这样的描写,如果不通过自己常年的写生,是不可能画出这么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的。

 

张东林  老君升仙台

 

张东林  密林行旅图

 

        写生带给张东林的不仅是树木的外形和姿态,同时让他体会到实景中的透视,以及树木在环境中光和影对它的影响。因此,他作品中的构图与传统文人画不同,很多近处的房屋、院落、树木采用了焦点透视方法。通过很多层的晕染和皴擦,表现出屋檐的投影、树干的暗部和阴影,灰度非常丰富,似乎是一张特别结实的素描风景。但是细看则会发现,它又与素描造型迥异,它是一幅地道的中国画,因为张东林完全是用中国画的笔墨去描写的,作品深处呈现出传统艺术的意境。在《豫东二月》中,四周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隐隐约约见到夜色中黑压压的老树密林。在处理暗处的树木时,张东林通过层层不断叠加的积墨,用笔雄健而浑厚,墨色丰实而滋润,予人密不透风的感觉。就在这沉重氛围的画面中,一丛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的矗立在中央,晶莹剔透。他没有过多地在这丛树上去繁复刻画,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干涩的线描表达出树枝的穿插和纠缠。这种单纯的表达方法,和后面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张弛有度,充满生机。

 

        有人认为细密山水不如疏体的写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简单。疏体与密体只是两种不同的画体,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各有艺术特色,都是追求表现充足的文化内涵。就画体而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君不见一些看似潇洒的阔笔山水,草率粗陋,哪里谈得上什么意境?宋画技巧的细致、周密,何尝没有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张东林  晴雪

 

张东林  尚志县的传说

 

        张东林的山水,细密、精致,但细而不繁杂,工而不匠气。这些精细的笔法、细节的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表达他对客观景致的体会和他的主观情怀。有些艺术家,在细密描写中会不知不觉地沉缅在技术的细微末节之中,忘记整体,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表达,或过分强调技术,最后形成一套束缚自己的固定模式,这当然不可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家在画面处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的能力,依赖于内在的修养。艺术家既要重技,更要重道,张东林深谙其理,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张东林是正在稳步前行的画家,他还在进一步探索细密山水的奥秘,追寻精神与技术的完满统一,追寻作品更为深远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