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美育研究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美育研究>
【林海钟】笔墨论要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4-09-14 21:15   浏览:200次

 笔墨论要

林海钟

笔墨乃绘事精要。自古有论。可祖述南朝谢赫所记之“六法”,画中“六法”是品鉴绘画的标准。如何看懂画?如何画画?皆依此“六法”。今天看来,以“六法”也可以品鉴西洋绘画,“六法”可中西贯通,统摄一切绘画。同时“六法”精论又为所有画论之纲要,历代画论与画作皆为“六法”作注解,环环相扣,形成中国绘画的庞大系统,惠泽千古,是后来画家学习的宝贵财富。精通“六法”要义,实践家将直达绘画的上层境界,少走弯路。

 

图片
图片

 

“六法”的每一条都是画画的精要,幽微精深,而其中“用笔”一条则是关窍。实践家以此入门,上达气韵,下至形象、色彩、位置等等,贯穿“六法”。品鉴者能依笔墨看画,当是内行人,自古如此。六法“用笔”一条发展成今天笔墨的论述体系,庞大而丰富。元赵孟頫论“用笔千古不易”,清初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都是论述笔墨的名句。一直到近代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之说,可谓众说纷纭。史上实践大家于笔墨往往只言片语,却是浓缩一生的经验之谈,笔墨之奥义,晦涩难懂,对后学者来说,其何难也哉!然欲深明其旨,也皆因境界而止步。潘天寿先生论中国画之难,一步一重天。参悟笔墨之境,亦是步步是境。境界之事只可意会,言语难以道破。或云“只能与知者言,不能与不知者道也”,都是因境界故也。

 

图片
图片

 

今人解释笔墨,笔、墨者,工具材料是也,先于画。工具材料精良为绘事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历代亦有通达者,可不择笔墨纸砚,画亦能精妙。凡事皆由境而生,境界之差,无可定论也。笔墨是绘画学习的关键,实践家的窍门。今天早已成为初学与接引画学入门之途径,存遗在诸家课徒之中。然需从实践中悟出,自古有参悟笔法之说,悟得笔法方能登堂入室。汉末锺繇因读了蔡邕所遗笔法书籍,悟得笔法而终成一代书圣。王羲之观鹅,意在鹅颈遒曲之意,悟得笔法。张旭、文同见天云行空,也悟得笔法。怀素路遇蛇打架,明悟用笔之法。书画之境岂能无笔法哉?

 

 

笔法即用笔用墨之法。书家有“永”字八法,卫夫人有传《笔阵图》。先不论境界,笔墨乃为技法。依诸家课徒粗略述之,用笔之法有入笔法、行笔法、收笔法。入笔有藏锋、露锋,有正有侧。行笔需收放自如,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如飞如动。收笔法亦是关键,董其昌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而用笔要旨乃“沉着痛快”四字笔诀。用笔虽能沉着,但也容易迟滞与笨拙。古人论用笔败相曰:板、刻、结三病,都是因用笔迟滞而不能痛快的原因。同样,用笔虽能痛快爽利,而不能沉着,亦往往容易有浮躁、软媚、轻飘之病,媚俗不堪。凡事依理,古人云:“君子喻于物,不留意于物”。故有君子小人之喻,巧与拙,有巧有拙,相应得度,方为君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践行者必以沉着为基石,宁拙勿巧。赵松雪论临帖之法,“肆与谨二种,宁谨”。故用笔之法,先求沉着然后痛快。宁拙毋巧,画之理也。黄宾虹先生论用笔“平、留、圆、重、变”五字真言,其中四字在“拙”上下功夫。“变”字是悟境,化拙为巧,使得满盘皆为活子,妙绝之极。然笔墨精论终归于境界。释其意者,必然以境界分差别。宾虹先生此五字真言,乃从实践中悟出之境界,不知者因境界相隔,如在天外。论释用笔之意,“骨法用笔”是史上解释用笔的第一条,以“骨法”来解释至根至本,此喻之于人之骨架,气血、筋肉、皮毛、脏腑皆附属于其上,若无骨骼,人形不成,骨格健壮而有力,取其中正之意。

 

图片

 

图片

 

所以“骨法”为用笔要义,首居第一条,故“骨法,用笔是也”。史上论释用笔的第二条,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吴张用笔》一章。论画用笔与书法用笔同理,提出“一笔画”。用笔连绵循环,气脉通连,一气而成。传汉末书家张芝依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变为今草,一笔书成,后来只有王子敬深知其义,作一笔书,创今书,今书的书法即是这一气呵成的一笔书。这是张爱宾对笔法的描述。而顾、陆、吴、张,四画圣作画也是一气而成,故世称“一笔画”。所以,书画用笔同法。至此,古人所论悟的笔法,呼之欲出。赵孟頫“以书入画”典出于此。石涛“一画之论”或亦受爱宾此论之影响。陆俨少论用笔之生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笔之连绵,无尽之生意,无限之玄机,都在此笔法之认知与行笔之方式之中。“今体”之本质也是此“一笔”之法,合于自然,能与心会,可直写胸次,明心见性。书圣依此而成书圣,画圣依此而成画圣。

至于用墨之法,前人谓“泼墨、破墨、积墨”三种。然而“六法”之中,唯有“用笔”一条,而未见“用墨”,何者?墨乃色也。“六法”之中“随类赋彩”,墨作色彩解。张爱宾之名句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等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绛。故运墨而五色具。”唐人以此而得意。荆浩云:“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其论画“六要”中对墨作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此墨亦作色解。

 

 

用墨之法,古法谓“泼、破、积”三种。墨之色因水而有浓、淡、枯、湿。宾虹先生总结了“七墨法”,在泼、积、破加上浓墨法、淡墨法、焦墨和宿墨墨法,都与用水有关,故云“水墨”,具五色。宋郭熙云:“用淡墨六七加了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郭熙学李成,记录的是李成墨法,淡墨如烟,淡墨亦称惜墨法,淡墨层层而积为“积墨法”。“七墨法”从此看似不能并列。泼、积、破,乃用笔、用墨之法。枯、湿、浓、淡、焦,是用水之法。宿墨则是隔夜墨脱胶的效果。用水、用色、用墨、用笔,其中有界,而打破界限,则需要境界。虽从实践中来,亦终归于境界。笔墨悟境,此实难与俗人道也。界限打破,上下贯通,此乃为笔墨真境。

 

图片

 

李成(咸熙)作寒林清旷之境,世人不知其意。而画家“六法”论中有用笔一条而无用墨一条,何也?用墨即用笔也,故后来称“笔墨”,泼墨、积墨、破墨,细审之即是用笔。用笔则以气韵为高,以气韵求其用笔,尚其骨气,古有“笔气墨韵”之说,用墨是用水之法,合水与墨,故称“水墨”。墨分五色,故“水墨为上”,而全归用笔。乃至气韵,则含圣贤之意。故此,水墨为色彩之简淡之意,水法为墨法之华章,墨法为笔法之韵,笔法、墨法为气韵作注解,笔墨不二,以气韵求之。

 

图片

 

图片

 

故此,笔墨乃至人的境界,自古人杰传之。清初王原祁论云:“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矣。唯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燥心从事。”此为设色之论,实为笔墨从气韵之说。非是至人,不能论说此境界。非独有偶,余曾见宾虹画中跋文曰:“画重丹青,非以水墨,淡渲即为雅格。丹青隐墨,墨隐水,色不揜墨,故云水墨为上。至其神妙,全归用笔。”石涛画跋中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務。先精思天蒙……”。石涛所言“天蒙”是属气韵,乃画者之心,需要蒙养,学习。画中色与墨,形与象,皆归用笔,用笔终归于气韵,所以也是解释六法次第阶级,气韵由心。心由悟境,所言乃学问、知见、胆识、才情。

“笔墨论”至此大要已出,读者当不惑矣。

 

 

 癸卯夏 海钟草草

 

图片
图片

作丨者丨简丨介

图片

林海钟

号卧霞散人 钱塘后来生 林泉阁主人

1968年 生于浙江杭州

1986年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0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91年 获首届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奖学金”

1993年 获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7-1999年 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0年 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首届中国画六博士之一

2010年 担任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林海钟年少成名,画艺精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题材甚广,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为当今学院派画家代表。其作品水墨画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艳丽古雅,传承唐宋遗意。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