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美育研究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美育研究>
揭秘,走进怒江峡谷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2-10-29 18:59   浏览:99次

 

        最早记载怒族的古籍,首推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蛮书》。该书在《南诏界内途程》中写道:“高黎贡山在主悄昌西,下临怒江。”书中记载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西汉时开辟,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的官道和商道,经过怒江大峡谷之南的怒江古渡。因古道经怒江,此江的地理位置自然也非常重要,江名的来历和含义引起古今文人的关注。根据元代地理志书记载:“蛮名怒江”,“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蛮”,即古人对西南民族的统称。“蛮名”,也就是说,怒江的“怒”是少数民族语。“潞”和“怒”云南古今同音,“潞蛮”和“怒蛮”指同一个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是谁,根据元代及以后的古籍和各民族民间传说,都说是怒族。古今文人和民间说法一致,说明所谓“蛮名”的“怒”字是怒族语的自称,江名是因怒族而得。按古人的地理观念,江流从怒族地方而来,冠之以族称,也顺乎常理。以后,以“怒江”一名演化而来的地名也很多,如称碧罗雪山为“怒山”,称怒江为“怒水”,称大峡谷为“怒山怒水”、“怒地”、“怒地方”等等,所指的都是怒族居住的地方。

 

 

        从“怒江”一名得知,怒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大峡谷中休养生息,延续子孙。他们的古代生活情况虽然不见多传,但是,由“怒江”而来的诸多地名,担载着古老的民族族称,常见于古今文献,真可谓一语名天下,贯古今。

 

        (一)怒族的绘画艺术

 

        没有很明确的绘画种类和模式,较为有特点可能是洞穴壁画和崖画,在1957年初,被人们发现怒族古代绘画即洞穴洞穴壁画和崖画,壁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县一区九村所属托别自然村,靠近怒江畔。洞穴中壁上有八幅图画,画面已经十分模糊,是形态各异的平涂像,有太阳、人形、兽形的图案,颜色渗透到岩壁中,线条粗犷,结构较为简练。

 

 

 

        与其他地方,与敦煌、陕西、河北蔚县等地的壁画相比,是较为简单原始的,其实这也跟过去怒族的生活有关,他们常年在生活的温饱里挣扎着,他们更多的是要去为生活而战,可以说,艺术这一版块,有缺失,有缺席,更多的是来自天然的一些简单尝试。

 

        (二)怒族的音乐与舞蹈

 

        怒族乐器、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怒族艺术特点,自吹自弹自舞,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由于手持乐器的限制,舞蹈动作主要表现为腿脚和身段的功夫,他们的音乐主要靠口口相传,较多即兴随性表演,通常是群体表演。无论是喜庆还是悲伤,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大部分是去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

 

 

        怒族民间歌谣可分为两类,即“牙扒可歌亚”(即“火塘边坐唱”)和“亏牙恒歌亚”(即“结婚歌”)。除这两种外,还有传统的可以唱的诗歌(即作富赛与乍富玛)。

 

 

 

        乐器有“达比亚”(即琵琶)、“几味”(即口弦)、“独独丽亚”(即短笛)、“匹丽丽亚”(即直笛)、“扒劳牙”(即树叶)。

 

 

        怒族舞蹈有“达比亚”(琵琶)舞蹈、“达谷光”(即踢踏舞)、《斗羊舞》。

 

        (三)怒族的手工艺

 

        如果说怒族的艺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手工艺则更是服务于生活,余庆远的《维西见闻录》中说到“怒子居怒江内,……男 女披发,面刺青,首勒红藤,麻布短衣,男着裤,女以裙,具跣,……谷产 麦、黍,蔬菜薯类及芋,猎禽兽以佐食,……人精为竹器,织红文麻布,么些 不远千里往购之。”

 

 

        怒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竹编类,包括怒斯、簸箕、背篓、摇篮、转扇等;纺织与服饰制作类,如怒毯、挎包、男装、女装等;三、陶器类,如大型储粮罐、背水罐、储 水罐、煮饭锅、烧水罐、酥油罐、酒杯、香炉等;四、狩猎工具类,如剑、弩等;五、粮食加工工艺、漆树油及核桃油压榨工艺。

 

 

        总的来说,这些手工艺品算不上十分精致,多为生活所需,如背篓,多为圆筒型,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背篓相比,形式上较为粗糙简单。怒族的陶器也多为满足实用功能,如土罐、土盆、土碗、土锅、烧水罐、酥油茶壶、灯盏、晋炉、泗杯等,多数器皿粗而矮,平口,有盖子,皮薄,简单缺失变化,也少纹饰。

 

        (四)怒族的宗教信仰

 

        怒族认为万物有灵,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同时,他们有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一个村,甚至一个家庭成员信奉的宗教都各不相同,但互不冲突。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大概是跟他们信教的深浅程度有关系,无论他们选择基督教、佛教还是天主教,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祈求平安、消灾避祸,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基于生存为目的的信奉,所有宗教在这一点上都殊途同归,而非文化上的深挖。

 

 

 

        (五)怒族的节日

 

        少数民族向来喜欢节庆,庆婚嫁,庆丰收,庆团聚等等,怒族也不例外。怒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节期15天。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山林节: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吉佳姆节: 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怒语译意,是过年之意。节期在每年秋收之后,一般要过15天。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新米节,新米节是兰坪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新米节在每年稻谷成熟时举行。各家各户从熟地里割下一些稻谷,舂成米,并杀一只鸡,做一顿新米饭,先 将鸡肉和米饭给狗吃然后全家再吃新米饭。贺新房,贺新房是在木楞房还没有开设门户时举行。主要是先杀鸡,请巫师祭新房然后在木楞房一壁砍开一个洞。同时,村里人带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歌舞,通宵达旦。桃花节,(时间: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主要活动:跳锅庄舞,结彩绕村庄以示吉祥,藏传佛事活动,驱鬼祭天保平安等。

 

 

 

        (六)怒族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在过去怒族的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煮焖成咕嘟饭、包谷稀饭,或者包谷粑粑,怒族吃的食物以酸辣为主,嗜酒,较为重口味,主要美食有漆油鸡、烤羊肚(怒族)、石板烤饼、漆油茶、琵琶肉、咕嘟饭等,他们喜欢饮酒,也自己酿酒。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以及部分野菜,如竹笋、野百合和各种块根类、蕨类植物,肉类则主要靠饲养和打猎。怒族人民纯朴、善良而好客,有客人来喜劝酒,愿意献出最好的野味。

 

        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文化的普及,许多村子都通车通水通电,交通不便的地方也都采取了搬迁政策,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渐渐走向小康。

 

 

        即便在物质欠缺的“原始”年代,怒族也不乏神话传说、歌舞音乐等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与表达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精神上的富足。可以说,全球化、现代化对怒族艺术的冲击是巨大的,但这也不代表传统与现代是二元对立的,经济发展与审美愉悦、艺术追求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