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艺术展览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艺术展览>
陈航《西行漫记》美文欣赏三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2-01-21 16:22   浏览:187次

 

陈航书画艺术的价值取向

 

 陈争

 

  (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坚守写意精神

 

        写意与写实,可以说是中西方绘画的分水岭。当然,我所指的写实并非仅限于物象的写实这一简单概念,而是指其认知的方式。缘发于主客分离、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上的西方绘画,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也贯注着科学思维的印痕,即使在神学盛行的时代也不例外。所以无论西方绘画后来怎样发展,图形如何抽象,由于进入艺术的门径不同,始终与中国的写意理念南辕北辙。中国写意精神的哲学基础实质上是东方神秘主义,外在的物象必须在物我合一、主客不分的观照方式中转化为阅读心象,进而成为自在表现和抒写的视觉意象。正是因为如此,所谓“画如其人”一说,才会在中国写意绘画中获得最直接的对应,人品与艺品分裂这一在西方画史上常有的现象,鲜见于中国的传统之中。陈航在自己的书画实践风格的选择上,严格遵循“先器识而后才艺”的顺序,由立人而观道,悟道而通理,达理而入情,至情而游艺。在同辈的中国书画家中,无论是学理探究的广度,文史修养的全面,书法历练的精深,还是传道解惑的能力,能与陈航匹敌者委实寥若晨星,因此他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深厚的国学素养也深化了他对中国写意精神的了悟,这使得他在长期坚持的对景作画中,将“写生”“素材”之类的初级概念从笔下彻底消解,代之以对景创作的严谨和庄严。这是因为陈航能在面临天地万象之时不为实景的纷繁所障,仍然神思奔逸,读出其形上的意蕴意境,看到它隐然的笔墨结构,于是启心眼以代肉眼,避现象而写心象,删繁就简,顺势而为,呈无于有,物我合一。此即古人的“迁想妙得”之谓也,陈航在“师造化”与“得心源”互为因果的追寻中已深谙此道,本画册中那些浸润着烟云冰霰的妙笔精品,可以证明笔者此言不虚耳!

 

 

二、坚持以书入画

 

        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否坚持以书入画,是进入“笔墨”还是进入“水墨”两大领域的分野。如今太多的中国画家误以为水墨效果等同于笔墨效果,认为书法的功用只是题跋时能有一手好字,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让自己彻底绝缘于传统的精髓,且终生游离在中国画正脉的奥堂之外而不自知,实在是今天令人扼腕的普遍现象。以书入画,绝不仅是一个作画的方式问题,而是呈现写意精神的必然手段和途径。赵子昂所谓“须知书画本来同”,远非狭义的文字与绘画一同起源之谓,而是揭示书与画二者在义理层面上的同质同构:无论载体是文字还是物象,笔墨皆始于一画,而后随机生发出二三直至千万。这样从无至有、由始而终的流程,不仅使挥运者的心律与气息迹化可视可感,更令其性灵秉赋与资质修为因势彰显,无可遁形。中国书画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从道技共生的玄妙中进入观赏内容,从观赏内容中进入读人阅世,进而由人而己,推己及人,在视觉对应中获取和完成丰厚的审美信息与心理互动。陈航对以书入画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与体悟,因此于书法的学理与实践上下了一番远远超出一般画家的苦功。他遍访古今巨迹,投拜高人名师,甚至拿下了书法学的博士学位。开阔的眼界造就了陈航如炬的眼力,勤苦的临池练就了陈航上乘的书功。他一方面洞悉非以书入画不能使笔墨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同样深知非外师造化不能使笔墨获得鲜活生命的道理。因此,如何把控笔墨绝不仅限于状物而又无不达于物,成为陈航在直面千变万化的自然创作时中枢神经的兴奋点,以及如狮子搏象般的激情所在。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懈怠疲软的笔墨,其点画间总是充盈着精气神的旺健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笔外之笔、墨外之墨、味外之味,而这种境界的产生皆赖于作者对程式与概念的摒弃和对每一个当下真情实感的尊重。赏读这样的作品不啻是对作画者才情胆识的全面巡视。

 

 

三、共性的遵从与个性的追求并行不悖   

 

        在极端高扬个性的今天,这个理念的提出与这种准则的践行,似乎已经很不合时宜。然而陈航以自己毋庸置疑的学术成果证明其实这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砥砺而生、彼此夯实的关系。如戴明贤先生曾言“一切艺术在漫长的形成、成熟过程中,总会结晶出一套公认共识的审美标尺”,而中国书画尤其如此。所谓带着镣铐的“杰出舞者”与“透网之鳞”即是在共性之中又建立起自己的个性之人,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拥有自家面目”。然既以“面目”所指,则五官的健全健康一定是“拥有”的先置条件,在此基础上有别于他人的特征与动人之处才有意义。否则以残疾为独异,以疮瘤为特别,那就真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即使脓肿艳如奶酪桃花,还不如去掉与别人一样的好。话是刻薄了些,但确实一针见血,因为至今中国画坛就仍有不少以无知大胆为自豪,以闻道大笑为能事之辈。他们或在一知半解中东拼西凑,聚墨成形任笔为体号曰创新;或肢解古画窃取皮毛,放大演绎无尽重复自诩传承。面对形形色色的时风和标新立异、耸人听闻的潮流,参透艺术规律的陈航洞若观火,没有丝毫的心浮气躁。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日课,一点一滴地增加着自己的积累,奉“从容不迫”为治艺之必守态度。陈航坚信个性和风格一定形成于持之以恒的思考与实践之中,而非蓦然一个机巧的点子或样式的设计。多年来,陈航信奉着“坚持共性下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大于个性,不能没有个性”的治艺理路,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事实上陈航的作品已经在不着意于建构中构起了自己鲜明的个人审美指向:以纯粹深厚的书画同质为呈现形态,以现实平凡的生活景物为笔墨载体,画之趣格如草稿之作,书之气象类经典名帖,构成出世雅逸与入世烟火的相辅相成,精致细腻与乱头粗服的和谐统一。如此强烈反差造成的视觉张力,令陈航的作品即使手段单纯到只剩焦墨,依然能从纷繁的展场上一眼看到它的存在。

 

 

四、写今人情怀是笔墨的灵魂所系

 

        早就有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为此陈丹青先生曾经有过质疑,当萨金特已乘上有轨电车之时,我们的任伯年还在坐马车, 这个时代怎么随法?我想,笔墨所随的,肯定不是领先的时尚,更不是进步的科技,准确的概念应是直面现实的个人体验与当下情怀。中国传统笔墨所具备的迷人魅力很容易令人沉醉于其形式与技巧中而忽略本身,甚至忘却注入个人情感和精神内涵,常使艺术生命窒息而亡且浑然不知,故为沉溺于陈陈相因笔墨游戏的中国画家亦不在少数。熟知古今美术史的陈航对此有着很高的警惕与自觉。直面自然,将笔墨置于天地万象中去锤炼,是陈航在完成从理论修养到技术训练一系列案头储备后就义无反顾并持之以恒的工作。这样的决择在画家日益养尊处优的今天,简直带有宗教般的虔诚和做苦行僧般的意味。的确,别人在忙完繁冗事务之余是尽情地悠闲放松,而陈航则是背负着沉重的行囊,顶着霜雪酷日穿行在西部的大野荒漠与奇山风物间。他的艺术触角扎实地延伸至当下现实的民族生活景观的每一个角落,在零距离的观察与对应中,一方面印证着先贤们师造化的精到与精深,一方面又补充和丰富着传统笔墨因未曾面临与表现过的景物而留下语言缺失和应对技能。陈航的笔下没有当今流行的闭门臆造实际上大而无当又空洞无物的大山大水,但他书写的是真正的大块文章。所有从前难以入画的诸如板车、电线杆等街头杂象陈航都能涉笔成趣,演绎成生动的笔墨呈现方式,达到将物象变为笔墨而非用笔墨描摹物象的境界。这不仅体现出陈航过人的才情,更折射出他以传统笔墨浇胸中块垒,抒自己胸臆和写今人情怀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传说里的安泰因贴近大地而力大无比,现实中的陈航,也因贴近天地造化,其笔墨的内在精神必然更加强大,从而使他未来的艺术天地广阔无垠。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