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美育研究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美育研究>
“丝路寻踪——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韩天衡美术馆讲演厅举行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2-05-14 15:00   浏览:115次

 

时间

2019年7月6日下午14:00-18:30

 

地点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讲演厅

 

学术主持

王雪峰

 

参会学者

顾林凡、顾工、祁恩进、张继刚

 

苏金城、李戈晔、李勇、吴红英

 

王素柳、王客、王雪峰、朱勇、傅吉鸿

 

贾忠清、张文龙、沈中杰、周建朋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引言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温州市文广旅局、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永嘉楠溪书院、北京红螺书院承办的“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于2019年7月6日15:00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了周建朋以“古丝绸之路”新疆、甘肃段为题材创作的《丝路寻踪》《丝路放歌》《朝圣敦煌》《西域风俗》等主题创作、写生、手稿等一百六十余件作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东起洛阳,经长安,一路向西,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再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一直通向欧洲和非洲。其丰富的历史遗迹、美丽的自然风光、别样的人文风情和多元的文化交流,为无数艺术家的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源泉。当下,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兴起,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将更加璀璨。

 

         2019年7月6日16:00丝路寻踪——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讲演厅顺利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主持,并撰写了展览前言:“周建朋的性情得益于家乡山清秀水的滋养,他的身上既具有如楠溪江水般的灵气,又具有如山般顽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他从楠溪江走出,问学于西南,学业初成,却意外的选择了离家乡更远的新疆,大西北的人文厚土是他艺术生命的母体,多年来,他辗转于丝绸之路,沉浸其中,观山川之变幻,循历史之遗踪,与先人相对话,终成西域山水之样式。他将在家乡养育的性灵融入到粗犷的西域山水,雄强之中而见润泽。建朋的人生境界在西域山水的熏染之下而日渐广大。他离开新疆来京城于清华读博,以艺术传播学为研究方向,将过往的人生经历以理论的方式得以激活,进而形成他的知识系统,博士毕业后,建朋进入北大进行博士后研究,艺术理论研究的积累逐渐形成他的学养,并转化到他的创作中去,使他成为画坛不可多得的具有深厚学养的青年艺术家。建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术历程,再加上他的聪慧和勤奋,将会迎来他更为广阔的天空。”

 

01 部分与会嘉宾发言

 

王雪峰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学术主持王雪峰

 

         通过周建朋举办的一些画展和活动,使我们加深了对他的家乡永嘉楠溪江的了解。楠溪江山清水秀的风貌影响了周建朋性格,造就了像水一样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周建朋从楠溪江出发,到西南求学,后来又到了大西北新疆支教。西域求学的这些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段时间里,周建朋与丝绸之路对话、与古人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山川对话、与大河对话,从而使他初步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西域风貌。后来又从西域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并做了艺术传播学相关课题研究。在周建朋的学习、生活、创作中,与艺术传播息息相关,这些经历是创作与生活的相关联。这些年,周建朋注重到中西文化交流、艺术进入乡村的的重要性,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使他区别于一个普通的画匠,并与他的艺术创作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也成就了周建朋当下的状况。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希望通过艺术思想的碰撞能够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周建朋学术形象,对未来的人生与艺术创作产生启示。通过以上的概述,可以围绕五个点进行讨论:一、是生活形式与艺术创作;二、西域山水的现代表现;三、现代山水表现中的色彩;四、绘画与人生境界;五、也可以讨论周建朋与艺术的感受。

 

顾林凡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顾林凡

 

         周建朋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在青绿山水画创作中体现出了他独特的风格与个性。从新疆-清华-北大,西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大的博士后生活使他更加沉淀了这种感受。因此,周建朋作品中西域的风貌非常强烈。青绿山水由矿物质作为颜料,永不退色,使得青绿山水画颜色更加鲜艳,视觉感更加强烈。从浙东南永嘉长大的周建朋,也使他对大西北的山水感受更为强烈。山水画的传承还是要紧跟我们的时代精神。我们总书记讲文化传承。我们这里讲艺术的传承也要具有时代性。周建朋把西域这块的非常厚重的风貌表现了出来,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把艺术传递到世界。

 

张继刚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张继刚

 

        说起周建朋,我们要从他的生活环境说起。楠溪江的灵秀滋养了周建朋,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周建朋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家乡对他的影响,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江南文人的气质和江南风景的细腻。这就是与家乡的关联,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文人意趣。之后在西北生活的十多年中,产生了对西域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貌,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面貌。有他自己的风格,有他自己的笔墨。这对我们绘画的同仁来讲,也是一种启迪。我们知道绘画初期讲究是技巧,中期是文化底蕴。如果文化底蕴不深,所表现的内容则是一张薄纸。而周建朋形成了既博大浑厚,又有轻灵清秀的一种绘画风格,这就是他的一种特点。就如泼彩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方式,同时把西方风格化的东西相结合。这是很好的,也是值得尝试的。也期待周建朋的绘画有更多的启示和感受。

 

郭俊杰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郭俊杰

 

        周建朋到北京读博士后之后,在校园内也有一些艺术的实践活动。每个人、每个画家的道路都不同,周建朋的道路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的张大千。张大千其实一直游走于机构和市场之间,始终没有特定的在某个地方要做教授。当今,更多艺术家一定要在体制内有一定认同。至少,周建朋现在在做的事情完全是一种中间路线的选择。当然书要继续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周建朋当下在实践“行万里无路”这不是在纸本上的艺术家能够理解的。至少在艺术上,周建朋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他的艺术气象会越来越大。

 

祁恩进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祁恩进

 

        今天看到周建朋的画,他的画给了我一些感受:不论是笔墨功夫,还是画风灵动都很不错,在年轻的画家里面是非常少见的。我们看周建朋几天内就可以完成一张大幅作品,通过这个也是能感受到他对画面的经营能力非同一般。上次创作的大画,就是三下五除二画出来的,但是的确是下了功夫的。周建朋的用笔生动和画工笔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能做到这样是让人羡慕的。我还发现了他开始注意到对语言的锤炼,比如说青绿山水的现代表现形式,这是大多数人不能想象到的。大家不会把青绿山水和现代艺术结合,所以这样的实验也是很难得的。西域绘画最早期的表现就是新疆的壁画,我们早期的绘画就是由此演变过来的。现在我们怎么才能让青绿山水与现当代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成,这是我们对于青绿山水画创作的一种思考。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做一点世界性的东西。在绘画语言中有无限的空间值得探索,并且应该超出前人的一种想法形成关于现当代新的概念,做出关于我新的想法。但是,这些都是寄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并且与之结合。我认为,艺术应该不与人同。艺术应该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自己。如此,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画院先前也去过西藏,我们要去感受西藏,而不是去画西藏。并不是画一个风画一个景,而是感受西藏的浑厚和广大,之后再放到自己的后续创作中。如果建朋能继续像这样坚持他的绘画,他的艺术创作是不可估量的。

 

沈向然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沈向然

 

        我感觉周建朋是北派和南派的综合体的结合,既有北派的画风,又有南派的表现手法。是表现了西域的风景,用的是青绿山水的这一派。青绿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小众,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绘画从主流的绘画到非主流的一种转化。但是非主流画派更有它的特色,因为在这其中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去表现。我们要去超越宋代的绘画是很难的,因为古人的山水已经是巅峰。那么,我们得另辟蹊径,把青绿山水的绘画方式和当代相结合,产生新的艺术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周老师绘画是一种探索,也是对我们后续绘画的一种启示。

 

张文龙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张文龙

 

        我和周建朋相识相知已经几十年了,我对他的感觉是他画的青绿山水泼墨是很难得的,张大千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在画工笔。周建朋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他经常是去新疆写生、生活,所以他的画是有故事的、有内容的。同时在看建朋的书法也是一点不逊色的。那么,以后周建朋在绘画的时候多发挥年轻的时候的功底。同时,可以把书法和他的画结合,会让他的画面更耐看、更丰富。周建朋能很好地做到以书入画,这也得益于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幸接触到林剑丹、张如元等先生。

 

李戈晔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李戈晔

 

        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周建朋的个展。一进展厅就很震撼,见到了建朋的100多张作品。因为就个人展览来说,这个体量很大。这说周明建朋非常勤奋、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在展厅里有大量的写生作品,也有大型的创作,也有一些抽象作品,这是我之前没见过的。我们的工作室离的很近,我经常看到周建朋在彻夜画画、对材料的研究和拓展。这么多年来,看到了他的积淀,和对绘画的尝试和自我突破。所以,为此有很多感触。我大致总结了一下:首先,周建朋在传统笔墨语言上的把握非常扎实,逐渐形成了个人面貌的一种形式。这在传统绘画中是很难得的,周建朋的笔墨有很强的识别力;其次,是在色彩上的一种突破。青绿山水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我在其中看到了周建朋对色彩的运用和抽象性的突破。这也是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西域的地貌对他绘画产生了影响,使他形成独特的风貌。再次,周建朋对颜料、材料有不同的探索与尝试。用不同的布、绢、纸来尝试对传统绘画材料的不同方式;最后,他也找到了不同的绘画方式,使他呈现出来的作品的面貌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当下文化的一种关注。这是建朋这些年来非常大的飞跃。

 

苏金成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苏金成

 

        今天在展厅看到了周建朋作品,建朋作为一个温州人,在江南生活、在西南读书、在西北工作、在北方学习,所以建朋的绘画语言非常的丰富。有一点我感受很深,我这次更清楚看到了他的绘画思路-用他的自己的画面完成记录不同人风土人情不同的文化。丝绸之路是一路上的风情,他画面里面的内容记录了不同的西域情感。所有的文化中,西域文化也是最吸引我的。这种环境带给我们了大荒漠的苍凉、浑厚与雄壮。它是自然的、开阔的一些东西,同时我在建朋的画面里也看到了这种感觉。我觉得,建朋的画里面,除了有西北的浑厚的感觉之外,也有江南的灵秀。这和他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是相关的。所以他的成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既有细腻的一面,也有宽厚博大的一面。所以我也希望未来能看到周建朋更丰富的作品。

 

李勇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李勇

 

         这些年看到了周建朋的进步,也看到建朋的视野越来越大。这么多些年来,建朋也是从读书开始,再到后来的绘画创作。从他身上我看到艺术也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是一点点的努力所搭建出来的。艺术与事业都是一个艺术家的资本,所以在艺术上,也看到了周建朋这些十年进步是非常地快的。他的勤奋、灵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方面体现的特别好。青绿山水画创作,很多艺术家都面临着创新的问题。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个性。所以,艺术家面临选择这样的矛盾,就需要时间去感受、实践。创新,是一种条件,也是有目的性的,不能盲目去创新。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去了西北,这也是对周建朋性格的一种影响。他的大画很细致,小画又很宏观,做到这一点很难。其实艺术只与自己有关,与红尘并没有关联。希望未来周建朋越走越远。

 

朱勇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朱勇

 

        这次周建朋山水画展展出了周建朋博士丝路题材画作160多幅作品,大西北特有的雄浑苍凉透过画面扑面而来。让人欣喜、振奋、向往并沉醉其中,给上海市民和艺术爱好者献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我与周建朋是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同学,在校期间,周建朋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谦逊、勤勉、执着,且对艺术有着很高追求的一个人。在校四年期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画艺也日渐精进,至毕业后他又考取了著名山水画家陈航院长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周建朋主动请缨选择了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且一待就是四年。也就是这四年里,周建朋踏遍了新疆以及西域各地,悉心研究西域山水的笔墨表现技法与探索。世人眼中的贫瘠之地,荒凉的大西北对于周建朋来说无异于发现了宝藏。在与周建朋的交流中,他兴奋的告诉我:“当他驱车于草原旷野时是不看路的,而是追随牛羊”。其实,他置身于草原的时候是心无旁骛的,他追随的是内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域山水成就了周建朋。如果要用三个词来解读周建朋的话,我想是“行者”、“歌者”和“文化使者”。

 

        “行者”周建朋。在周建朋的西域画题材作品中,“朝圣”、“苦行图”算得上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题材。周建朋曾多次去新疆的石窟,以“克牧尔石窟”为代表的新疆石窟是他的西域山水画描绘题材之一。其实,在西域广袤的山川旷野中,周建朋就是那个孤寂的“朝圣者”,也是艺术的“苦行者”,他选择了西域风光与丝路题材注定要一路苦行。周建朋在行走途中绘就了数量蔚为可观的画作,其中不乏尺幅超大超长的画卷,这都是极耗体力的。这样的坚持需要“朝圣者”与“苦行者”般的虔诚和毅力。他的系列作品可以看作是周建朋行走丝路并沉浸其中、与古老文明的对话、在体力耗尽后的开悟。

 

         “歌者”周建朋。周建朋以“苦行者”的脚力行走西域,西域的壮美雄奇了于胸中,落在画笔上却是别样的五彩斑斓与异彩纷呈。周建朋是一位天生的“歌者”,以笔墨丹青歌颂西域山水之大美。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西域画题材作品中,采用了多种表现技法:传统水墨、青绿、点彩、泼墨泼彩等,手法不一而足;周建朋还采用当地的泥土与矿石研磨成颜料作画,以别开生面的宏大气象与不拘一格的笔墨形式展现了西域山川独特的魅力,也画出了他对西部、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文化使者”周建朋。近年来,周建朋在乡村振兴实践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以艺术介入乡村。他先后修建了楠溪书院、箬溪国际艺术村、北京红螺书院等;并先后策划了多起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走出国门,被国际社会更多的了解,构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这体现了周建朋作为一个学者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周建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他精湛的笔墨功底,也得益于西域文化沃土丰厚的文化滋养,更得益于周建朋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艺术标准的坚持。周建朋似乎永远都不会满足于他已经掌握的笔墨技法与绘画语言,总是不断地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求新求变,但唯一不会脱离的是对“美”的坚持与画面中“生”的力量。期待周建朋能够在以后的艺术探索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愿周建朋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在他的艺术人生中、甚至是当代美术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傅吉鸿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傅吉鸿

 

        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了,从读书那会我们就一起去北碚歇马的农村画画,一起坐火车到上海来看“晋唐宋元名家展”。今天我们又到上海来了,看得却是他自己的展览。从十五年前一个懵懂求艺的文艺青年到今天将自己的画作陈列在高雅的艺术殿堂,这里面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让人奇怪的是周建朋整天奔忙,却能把很多事情处理得周到轻松。我想这应该得益于温州人特有的先天基因:聪明、努力、团结,按他们的说法是“一手拿书本一手拿算盘”。他们先天善于经营,不光经营艺术,还经营艺术以外的事情。比如做书院,比如做艺术村,做艺术交流。而且还越做越大,做到了法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从一个画者到文化传播者的成功转变。所以,我感觉但凡成功者,都有其过人之处。周建朋作品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做那么多事之后还能画这么多的作品,尺幅还不小,还青绿重彩。这是很难得的。周建朋的画最早习沈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时在这方面用功很多,后来到新疆工作,受大漠边疆美景感染,再后来又到北京读博、博士后,转益多师。所以,周建朋这十多年来可以说是一刻不停,一直在求学在践行,一直在师古人、师贤者、师造化。

 

        周建朋目前的绘画面貌大致呈现为:一、周建朋的青绿山水应该说根基于写意山水。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使得建朋的青绿作品不拘泥,不工、不匠。他的青绿山水以线立骨,以泼带写,以色带墨,融西域的雄强壮阔于笔端点线;二、以西域题材为绘画母体。这是传统绘画涉及较少的,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新的绘画题材需要新的笔墨语言去表现,建朋的笔墨依然是传统的,依然是书法用笔的体现。当然,传统的用笔方式在适应新的绘画题材的过程中必然也有一些新的表现和创见。可贵之处在于建朋的作品能传达边关大漠的真境,深入西域腹地实地写生,在冰天雪地里创作,不类时下有一些画家老以一种笔法去画不同的景致的意境雷同感,建朋的山水可塑性极强,既能温润灵秀,又能雄强厚重,既有杏花微雨的江南,也有金戈铁马的大漠。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建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统笔墨的表现维度。三、周建朋善于写生。这是我们这个师门共同的特征。中国画的拓展和发展或者说时代表现都必然离不开写生。刚刚有老师说写生应该画胸中之景固然是对的,画画当然不能画得像照片,不必画得指图可证,但也不能全然不似,一个山水画家若画得全然不似自然实景,也未必绝对成立。石涛、梅清画黄山也像的,陆俨少画雁荡山,画三峡也像的,白居易写诗注重平实,相传儿童能懂,平实具象也丝毫不会消减其意境的表达,“鹅鹅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不过是真实的描写了鹅的真实的身体色彩而已。当然,追求不似之似是对的。另外呢,我觉得朴实的表现和传达一些自然景观也是一条道路,也是一种创作观,若非如此,清明上河图就上不了美术史的层面了。当然,像实景并不等同于自然实景。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个人的度的把握。就这点而言,建朋把握得还是不错的。

 

顾工

 

“丝路寻踪 :周建朋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顾工

 

         这次周建朋的展览在这里办,对于我们上海的观众是一件非常幸运地事情。看他的作品那么吸引人,对于我们的启发来说就是不要待在舒适区,要多去尝试。周建朋硕士毕业之后要去新疆就是一个挑战。去到那里之后,怎么把创作和生活结合,这是要考虑很久的。包括建朋后来到北大读博士后,以及申请课题到国外去考察,建朋一直用自己的感受看世界。首先,是看到了不同的山川地域,人文;其次,感觉到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点点滴滴,这也是能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此外,也是能对于艺术本身的思考和学习。这个展览本身也是一个布置的很好的展览,但是这次展览,装饰在里面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增量作用。不管是装饰雨伞还是插花艺术,都是与这次展览作品相得益彰。

 

02 本次展览作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图卷》 绢本青绿设色  49x2600cm 2013-2018年

 

《葱岭余晖》 绢本设色  100x220cm  2016年

 

《千松万松图》 纸本青绿设色  179x46.5cmx4 2017年

 

《送君一醉阿山廓》 纸本青绿设色 193x125cm 2019年

 

《天山山居》 纸本青绿设色 240x 144cm  2018年

 

《天山万谷峡》 纸本设色  188x487cm  2013-2018年

 

《西域佛地》 纸本设色  147x192cm  2009年

 

《西域秋旅》 纸本设色  265x210cm 2013-2018年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