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艺术展览
English
当前位置 : 首页>中文>艺术展览>
周建朋山水选(三)——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2-04-16 09:16   浏览:193次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

 

         “身毒”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dus。根据吴其昌先生《印度释名》(发表于《燕京学报》第四期)统计,中国文献对印度一名的汉语音译有38种写法。主要有:身毒、乾读、捐读、申毒、辛头、新头、信度、身度、悬度、天毒、天竺、信图、贤豆、贤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异译。

 

         “身毒”的读音,现今的主要词典注音有不同:《辞海》作yuan ,《辞源》作yan,《汉语大辞典》作yuan,《汉语大字典》作juan。《康熙字典》的解释是:“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笃”,“今之天竺,盖身毒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 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唐代“印度”的译名已经确定。《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或云身毒、 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可见,唐代已将对印度的名称从用字与读音规范为“印度”。因之,我们可以推断,“身毒”的上古音,不应读作“捐毒”,也不应读作“yuan”、“yan”而应读作“yin”。

 

         2020年8月开始我涉足这片土地,初探西南山水奥秘,写得数十幅,色彩浓烈,感情奔放而浪漫。这或许也是彩云之南的独特魅力。

 

文/周建朋

 

01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1)   梅里雪山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路上远望梅里雪山,隐约的雪山头露出多姿的婀娜身影,犹如神界的舞女,让人心跳。

 

        山坡上的村庄“借衣”,依偎着大山,白色点点。想起前几日从大理往沙溪路上经过的“下桃源”,小村落隐藏在山谷中,前面是一片田,山坡上满是小松树,正如“桃花源”了!

 

02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2)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03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3)  金沙江崖画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从青海发源,浩浩荡荡,左扭右拐,来到此处,一大拐,几乎三百六十度。

 

        此处山川干燥,巨木不长,仅是灌木杂草供牛羊啃食,远望这是雪山覆盖,寒气逼人,加上海拔极高,生命气息不强。

 

        然而望江大拐弯奔流而下的江水,遥想数千公里外入海的壮阔,以及沿着长江而居数千年或数万年的人们,真不知今夕何夕! 

 

04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4)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05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5)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06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6)   翁丁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翁丁佤族村落中可见佤族建筑和绘画、雕塑遗存。翁丁寨门顶上的人形木雕、飞鸟,还有寨桩和悬挂的白布幡上,可以看到佤族原始的雕刻和绘画。

 

         翁丁村有120项文物,其中105项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遗存。

 

         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 

 

         翁丁村与大多佤族村寨相似依山而建,不同于其他村寨的是依树而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翁丁佤族笃信原始宗教的环境基础,村民崇尚自然,对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房子随山势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一个村寨的规模,大者上百户,小则十几户,一般在百户上下。

 

         从用材上说,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从建筑样式上说,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的佤族以竹木结构为主,为“干栏式” 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挡,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

 

         佤族寨门是佤族房屋建筑的附属建筑,也是一个村寨最具体的标志。寨门的坚固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寨子的富贵兴衰状况。佤族非常重视寨门的建设,古时它不仅具有抵御村寨有两道出入通道,大的寨子会有四道,更大的村寨会有六道、八道进出通口,称寨门。古时大门上盖有守候、观望的房屋。这门和房全都用粗大厚实的木材建构,房顶一般用竹瓦或茅草盖顶。两开扇的大门板,都是用整筒的粗大红毛树或红椿、水桑树筒斧劈。门的梁柱、框、闩,都是上述同类树木中等粗的整筒斧劈、凿而成。关、开大门时,都是要两个强壮、体力好的男子通力齐手进行。在门板、柱、框上,雕刻或绘画着各种各样表示防御动作的人物、猎狗或其他图像。大门房头上,因各地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用木头雕刻各自相同的图腾象征物,人物、神像(佛像)等,或者悬挂牛头角等物,人们又设计筑建了围寨栅栏防御。

 

        女神图腾桩造型似高举双手站立的女神,是佤族女神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图腾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的最高神灵“鬼”。

 

        佤族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大都与佤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绘画一般体现在“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绘制人像、动物图像等,大都简单原始;雕刻除了在“大房子”的屋脊上刻有人像和鸟像外,剽牛祭鬼标志的牛角叉和木鼓上也刻有人像和牛头等,但都较为粗糙和简单。

 

07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7)   沧源崖画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如果说石钟山石窟雕塑为南诏国时期的云南提供美术与当时生活关系的思考的话,沧源崖画则为云南民族生活提供了新石器晚期的美术样式。

 

        沧源崖画从内容上看有人物、动物、器物、房屋、风景、图形符号、手印七类。涉及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云南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08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8)   石鼓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09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9)   翁基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10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10)   香格里拉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11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11)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12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12)   长江第一湾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13 西南丝绸之路组画 (13)   哈尼梯田

 

傣纸青绿设色 高40厘米 宽70厘米 2020年

 

        哈尼族,又称阿卡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据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作为晒台。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耳房一般都做为未婚儿女的住房。哈尼族社会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凡成年的男女青年其自由社交父母均不干涉。有的地方,在儿女成年未婚时,在住宅的旁边建盖小房供儿女住。耳房则做为碓房,或作为客房,或堆放农具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哈尼族住的则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

 

        在八哈村、阿者科、曼培村看到了哈尼族的建筑形式,蘑菇房的保留体现了哈尼族的建筑智慧。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