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楠溪书院简介
二、楠溪书院六大项目
三、楠溪书院定位
四、楠溪书院目标
五、往期举办活动
六、近期活动预告
五、往期举办活动
楠溪书院自成立以来不懈努力,举办了许多活动,以期实现最终目标:
(二)当伦敦遇上温州
2019年9月
2019年9月楠溪书院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当中有从英国远道而来的绘画艺术家,也有不少国内一流的画家,还有绘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这些艺术家们受邀前来,是参加一场叫做“当伦敦遇上温州”的交流写生活动。他们在村庄的大树底下、民房的庭院里、田间地头,支起画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眼中永嘉山水的美好。
英国艺术家体检农耕文化
(三)永嘉论道
2017年10月
2017年10月8日至15日,继“衡山论道”之后“永嘉论道——象思维与中国山水画”在浙江永嘉楠溪江畔箬溪精舍举行。
此次论道由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大利先生组织召集。参加的专家学者有邵大箴、吴毅、柯文辉、刘曦林、程大利、龙瑞、王鲁湘、张继刚、奚静之、沈蓉儿、海蔚蓝及温州书画家张如元。
(四)中秋音乐会
2018年9月
2018年9月22日晚,由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主办,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共永嘉县委统战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管委会、鹤盛镇人民政府、1003私家车音乐广播承办的《永嘉清辉——海上温州书画家作品展暨“明月清辉”温州乡贤中秋音乐会》在楠溪书院内举办。当晚,演出刚刚启幕,雷雨忽至,全镇停电,艺术家们在大雨中上演了一场“不插电”的音乐会,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贤及当地观众欣赏了一台别具一格的“不插电”乡村音乐会,度过了不一样的美好时光。
(五)其他艺术活动
1.永嘉清辉书画展
“明月清辉人尽望,今夜秋思落永嘉。”2018年9月22日下午3时,在永嘉石桅岩景区内的楠溪书院,一场“永嘉清辉——海上温州书画家作品展”在中秋国庆双节前举办,勾起我们对永嘉画派艺术家的特别思念。
2018年9月
2.中国青绿山水画年鉴展
2019年2月9日,“中国青绿山水画年鉴展”第1季(2018-2019)在永嘉县楠溪书院举行。
“中国青绿山水画年鉴”系列展是由清华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温籍山水画家周建朋倡导、策划的精品学术展览项目。计划每年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品,以展示这一画种是如何延续传统,如何吸收现代艺术养分。
2019年2月
3.杏花烟雨江南—楠溪书院周年庆典
在楠溪书院成立一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向在过去的一年中,给予书院关心与支持的温州市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一年的披襟斩棘,书院的硬件得以完善;一年的砥砺前行,书院的业务平台均已成型。温州多了一块关于“艺术助力乡村”“审美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试验田。值此,当代书院的建设值得大家来共同关注。
2019年5月
4.山水清晖作品展
“纳须弥于芥子,容千里以咫尺”,此次展览共展出56位书画家创作的扇面书画作品作品112件,作品题材丰富,人物、山水、花鸟尽有,手法不拘一格,既有水墨淋漓的写意之趣,又不乏巧密精致的工细之作,展现着艺术家们娴熟的技艺、精心的布局与高尚的情怀。为南国酷暑天里前来看展的观众们送上了一份清凉的艺术享受。
2019年8月
(六)公益
2019年8月 為永嘉受灾群众祈福
1.美丽乡村公益夏令营
楠溪书院自2017年开始,连续3年举办公益夏令营,免费为农村孩子们提供诗经、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
2017——今
2.抗台风公益拍卖
2019年8月,超强台风来袭在温州市委统战部领导以及广大海内外艺术家的支持下,由楠溪书院牵头发起了“共建美好家园——永嘉楠溪书院抗台风公益艺术拍卖”,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心人士作品300余件,再加上爱心人士的捐资67000元,本次活动共筹集善款510500元。
拍卖所得款项已全部交付温州市慈善总会,该款将全部用于永嘉县鹤盛镇受灾儿童教育方面。
2019年10月
3.援助法国凡尔赛,共抗新冠肺炎
2020年4月,法国凡尔赛市疫情严重,缺乏抗疫物资。在2018年举办的“当巴黎遇上温州”文化交流活动,法国凡尔赛市的人民与我们已经建立了的深厚友谊。目前我们的法国友人们正处于困境,因此我们向凡尔赛市政厅捐赠口罩32070副,愿“消弭疫毒,共渡时艰”。
援助的口罩
(七)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
2019年11月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文理学院等学院围绕温州“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突出“神奇山水、温润之州”主题,推动温州“全域化、特色化、集群化、智慧化、国际化”文化旅游发展。借温州千年瓯越文化,中国山水诗发源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耕读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优美自然风光资源,打造中国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
六、近期活动预告
当罗马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
当伦敦遇上温州英国展
朝圣—丝绸之路主题展
后续更精彩,请看楠溪书院—艺术植入乡村的探索(下)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