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林剑丹•张如元篆刻古文字高研班走进楠溪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3-07-29 18:37   浏览:166次

图片

 

图片

 

       2月28日林剑丹•张如元篆刻古文字高研班随导师张如元先生到永嘉县箬溪国际文化艺术村和石桅岩景区楠溪书院进行了一日的游学讲课。

       林剑丹•张如元篆刻古文字高研班学员主要由2014年温州书画院林剑丹篆刻高研班及2016年西泠印社书画篆刻研究院林剑丹•张如元高研班的往期老学员组成。他们随二位先生学习多年,其中不少人是早已成名带艺投师或迅速成长崭露头角。比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黄国光,18岁就加入了中国书协,是全国70后代表书家之一;陈元子是西泠印社最高奖获得者;章宦余是中国书协会员,刻字、篆刻作品频频获奖。黄进勋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是温州篆刻最高奖“方介堪奖”得主。蔡祖鹏是温州书法“新峰人才”,市书协的重点培养对象……还有陈钦益,瑞安博物馆馆长,早已是地方上颇具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家。他们中大多数也是我们瓯江印社的社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上,大家陆续抵达箬溪国际文化艺术村,相聚于箬溪草堂欣赏田园风光,品茗论艺。和煦的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微风拂过草庐,格外宜人。大家饶有兴致地听张如元先生聊聊艺术和地方文化。张先生曾有诗曰:

曾到箬溪博士家,溪山深处静无哗。

一杯村酿人半醉,还趁夕晖去种瓜。

 

图片

 

        诗人书法家、高研班学员卓向阳即席和诗二首:

 

之一

游学今来博士家,果然地僻绝纷哗。

村烟袅袅群山外,欲访秦人老邵瓜。

 

之二

一径田畴绕几家,四时只有鸟喧哗。

可能赊购三分地,读罢南华便种瓜。

 

图片

 

图片

 

        中午,众人行至村头的张如元先生工作室,参观瓯澜社同仁展览,品尝农家美食。

        午饭后一行人驱车前往楠溪书院。群山环绕,石桅岩赫然突起,楠溪书院正在岩下。观看书院的画展之后,大家于楼顶观景平台小憩、拍照、点评作品,然后列坐于长廊之下开始了下午的课程———由张如元先生主讲战国古文字学习。

 

图片

 

        张如元先生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学者型书画家。先生曾为《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者,《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形系主编,又有《玺印文综》、《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丛札》等著述。他结合古文字研究和字典编纂方面的经验,以及师从方介堪老先生学习篆刻的故事和温州前辈掌故,生动讲述了战国古文字的学习脉络和运用于篆刻实践的原则。

 

图片

 

图片

 

        课上张如元先生首先指出,战国文字学习的实际难度要大于甲骨文,其材料载体种类多样,很多字各国写法又不同,近几十年出土文物再大大增加了战国文字的研究对象。关于战国文字的较全面的重大成果到近几年才出来。

        第二,战国文字分五系,战国文字入印要注意区分国别,要抓住重要特征(标准器)加以区别。不同分域,艺术风格也不相同,有些难以相融。不能随便拉扯只作“视觉”设计。

        第三,战国文字不同载体上的写法(艺术处理、状态)不同,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写法都适合入印,比如竹简文字。

        第四,篆刻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温州是工艺美术城市,工细的艺术受众比较广,推崇“雅俗共赏”,但也要注意有“古意”。

        第五,遇到后起字和工具书和考古成果无法解决的文字,篆刻时可以在边款上加以说明。

 

图片

 

图片

 

        临近黄昏,远道而来的学员们一一惜别,各自驱车返程,结束了一天精彩的游学活动。高研班学员卓向阳有诗云:

今朝佳兴伴东君,拜揖严师又沐薰。

窗映万年桅石色,心从一桁碧空云。

杏坛硕彦许叔重,艺苑风流郑广文。

砚席不知日西下,临岐相嘱更殷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一点墨色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