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书院

关注官方微信

他是画家,也是牵挂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者
作者:xiaoyu   添加时间:2021-12-30 16:28   浏览:144次

         

 

        温州楠溪书院的工作一结束,周建朋又马不停蹄踏上了去往滇西的美术研究之路。

 

       “滇西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是滇西所独有,那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它们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去那儿,是为了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美术的。”周建朋告诉美美君。

 

 

       1980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的周建朋是位青年山水画家。近年来,他又埋头于“艺术助力乡村”的实践,至今已相继建起浙江永嘉楠溪书院、箬溪精舍和北京红螺书院,不仅让艺术改变乡村面貌,也助推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当艺术来到乡村,或者当乡村遇上艺术,会产生怎样的‘裂变’?这里,有我满满的期待!”周建朋说。

 

从江南直奔新疆,他寻找着人生第一次“艺术碰撞”

 

        美美君结识周建朋纯属偶然。有次在与北京大学教授、原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的交谈中,丁教授极力向美美君推荐了他。

 

       “从北大艺术学院博士后毕业后,周建朋全身心在做乡村艺术工程,并使之不断国际化。这种全新的尝试,真的蛮有意思的!”丁宁说。

 

        与周建朋接触后,美美君才惊讶地发现他其实是位极富个人追求的青年画家,被称为“当代青绿山水实力派”。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因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而得名。青绿山水在唐宋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唐时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王希孟、赵伯驹等以实景青绿山水闻名画坛,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格局,影响深远。

 

        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土生土长于江南的周建朋却做出了一个决定:去新疆!并成了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

 

       “南方的山水很秀丽,也许是见惯不怪了,我觉得在南方总是找不到从内心迸发出来的一种激情。西北的山水给人感觉既是雄浑的,又是苍茫的,对我来说充满着向往。”至今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周建朋如是说。

 

西域秋旅图

 

       去大西北,对他来说,实际上更多是一种艺术上的探索。8年间,除了在新疆师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他背起画具、行走在新疆各地写生。壮阔的天山、唯美的阿尔泰山、博大的昆仑山,都相继走进了他的画里。

 

       在此期间,他用水墨语言的表现形式,探索完成了近百幅以新疆山水文化为主题的全景式作品,平和、宁静、和谐。

 

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

 

       为了更好地体验新疆当地的风土人情,周建朋在写生时会融入当地维吾尔族人的生活。这种浑然一体的氛围,在日后创作时又回到了他的画中。也正是在与西域风情的接触中,他逐渐萌生了一个创作构想:丝绸之路,画丝路文化。

 

        “艺术要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为了这个博大的理想,我要去画丝绸之路上的丝路文化!”周建朋告诉美美君,“比如克孜尔石窟、阿艾石窟、克尔尕哈烽燧、苏巴什遗址……处处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给我带来不少创作灵感。当我面对他们时,能迅速进入到创作状态。”

 

       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无疑是选择了一个博大而又深广的题材。对他而言,不仅是一次自我挑战,更需要有一种探索创新的精神。

 

辉煌的西域

 

        那天,美美君看到了周建朋以此为主题创作的两幅作品,一幅名为《辉煌的西域》,一幅是《辉煌的龟兹》。作品以大面积的红色为基调,“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和气势博大的画风,既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之魂,也让我们感觉到中国古代传统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绘画形式,在他这里得到了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辉煌的龟兹

 

        对此,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大利如此评价:“周建朋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研究了西域的历史和艺术生态,然后有感而发地‘浸’入画中。所以,他的作品都是有思想含量的。”

 

自己制作颜料,还原西域山水本来的色彩质感

 

        在艺术之路上,周建朋是胆大的,也是痴迷的。

 

        为了更为逼真地再现西域特有的形态轮廓和色彩印象,周建朋直接从当地采集矿石和泥土制作颜料,尝试着在画面中还原西域山水本来的色彩质感……

 

敦煌

 

        “我用收集来的一些颜料、泥土,加上一些‘朱砂’‘赭石’,来表现石窟的质感。比如绘画帕米尔高原等等,类似的地方我都用‘青绿山水’的方式去表现。”周建朋说,“到了新疆之后才发现,这种真正的、‘青绿’的表现方式,在西域反而是更多见的。”

 

         渐渐地,他在表达方式上虽然还是传统的,但在表达的对象与形式上,却逐渐在产生一些变化。

 

        为了掌握好“青绿山水”的传统技法,周建朋还一头扎进书堆,从古印度文献中研究起颜料和色彩是如何调和的,并且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利用矾的特性来调色。日积月累,他逐渐从颜料制作和调色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还编写了一套《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丛书》,来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的技法。

 

 

千松万松图(四条屏)

 

       作为周建朋的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对他赞不绝口:“周建朋是个有心人。他用自己‘研磨’出来的颜料,加到自己的创作里面,这等于是把历史的一个用颜色的方式,他自己去重新体会了一遍,使得画面感更加清新。当初,我看到那几幅这样去表现的‘青绿山水’时,特别兴奋:意境空灵、情感饱满,太难得了!”

 

他是实践家,一心创建“乡村艺术综合体”

 

        这些年,周建朋一直在路上。画画时,他很沉静。但谈起他近些年在探索的一些“乡村艺术”实践,他立马会谈吐活跃起来。

 

        浙江永嘉楠溪书院、箬溪精舍和北京红螺书院,这些乡村艺术综合体,寄托着他“提高农民素质,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在“艺术助力乡村”的计划里,他的办法是创建文旅综合体式的书院,“再造”文化景观,以文化来带动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浙江永嘉,他通过三年,循序渐进地做了两期实践和一期设想。

 

        第一期叫“箬溪精舍”。这是一座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房子,只有十个房间,却在这里策划并举办了许多国际活动。“里边国际研讨会,外边牛羊在经过。”周建朋说,这么富有画面感的反差之下,一切变化却自然而然进行着。

 

        两三年来,他们在这个村里无中生有做了许多工作,老的祠堂改成书法馆,实现雅文化与宗族文化的比较;把乡村的普通房子改成酒吧茶吧;把废弃的小学改成美术馆……

 

菜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建起了一个“艺术家菜园”。菜园是艺术家亲自命名并题字勒碑的,里边有田园艺术图书馆、有美术馆、有孔雀园、有谢灵运山水诗的陈列、有村民的活动草坪……而最初,它就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土地。这片艺术家菜园,被命名为“陶谢赏心处”,不仅成了山水诗山水画研学基地和写生基地,还把优质教育引入乡村,给乡村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和文化人的到来,才是改变乡村最重要的原因。”周建朋说,在“箬溪精舍”举办的一些国际研讨会和国际展览,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国际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改善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同时,“箬溪精舍”也通过写生基地的建设,与温州市共同打造“中国最美国际山水型基地”,并与世界各地的美术院校搭上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巧妙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这里也举办很高端的国际活动,叫“永嘉论道——象思维与中国山水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刨根究底的研究和讨论,关于“象思维与中国艺术”的讨论到如今已办了四届。

 

        这里还出版图书,相继出版了《永嘉论道——象思维与中国山水画》《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基地》《山水清晖》《当巴黎遇上温州》《当伦敦遇上温州》等书籍。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为这个村庄的文化发展注入了灵魂,也使这里变成了一个文化阵地。村庄因艺术得以华丽转身,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周建朋说。

 

 

        第二期艺术乡村改造模式叫“楠溪书院”。

 

        楠溪书院的前身是“雁荡山楠溪江世界地质公园”里的一所废弃小学,他们用了五个月时间把这里改成了一个书院。书院并不大,但功能很全,一楼是美术馆,二楼是艺术讲堂,三楼是专家楼,顶楼是一个观景平台。右边还有一栋楼,做餐饮住宿配套。

 

 

 

       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两年来举办了八次不小的展览和活动,其中三场是国际性的。

 

      于是这里成了温州的艺术策源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也是永嘉学派的传承地。

 

         “当巴黎遇上温州”、“当伦敦遇上温州”,至今这里已成功举办过中法、中英艺术交流活动。接下去,还将举办“当罗马遇上温州”、“当雅典遇上温州”、“当纽约遇上温州”等中意、中希、中美艺术交流。

 

 

        第三期项目叫“楠溪乡村艺术研究院”,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从产业角度来说,‘楠溪书院’已在六个项目上分别作了探索:美学讲坛、艺术展览、游学研学、写生基地、艺术衍生品、艺术民宿。”周建朋说,“‘楠溪乡村艺术研究院’,则是希望探索另一种模式,即通过文化来带动旅游,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如此,“楠溪乡村艺术研究院”将从社会价值、理念价值、投资规划、实施路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创建一个“文化+旅游+教育+农业+康养”的综合体。

 

        就在几天前的10月30日,“楠溪书院”接待了两批重要客人。一批是中国美术学院“唐诗之路工程”采风活动,另一批是远道而来的北京画院山水花鸟考察活动。两批艺术家不经意在“楠溪书院”汇集,大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之雅风。

 

       周建朋感到高兴的,是他的“艺术助力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评论

Comment

  • 楠溪书院公众号
  • 红螺书院公众号
  • 箬溪精舍公众号
分享: 联系电话:13732055813 浙ICP备66661111号 | 楠溪书院 Copyright © Powered by YLC